top of page

國立劇場沖繩 令和5年10月企劃公演 令和5年度(第78回)文化廳藝術祭主辦公演

1024400.jpg

企劃意圖

先人的足跡,追尋文化的源流。

琉球王府與室內樂的連接​

南管

海を渡り台湾で継承される

​伝統音楽〜南管〜

出演者介紹​

台南 振聲社 / 麻豆巷口 集英社

文化監修 鄭恵中 / 司会 青木由香

資訊

チケット購入

9月1日発売開始

660900題字web.jpg

Nanguan

南管:唐宋的響音,閩南的音樂,御前清客的榮耀

明清時代以來傳承的南管,台灣漢族的自豪。

在歷史中煉就,作為世界遺產具有獨特的旋律。

題字;孫 大川 老師 Paelabang Danapan

南管音樂是什麼?

南管音樂是中國的福建省南部,特別是泉州或廈門等閩南地區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的音樂。這個區域的居民使用獨特的方言,即閩南語。這個地區也是海洋文化的中心,對許多海外華僑和台灣人有影響。

南管音樂也被稱為「絃管」、「南音」、「南樂」,在明朝時代已經高度發展。一般而言,這是民間音樂,但其中深含古代中國的音樂元素。特別是,在康熙皇帝面前被演奏過,因此有「御前清客」這一高貴的名稱。

南管音樂的魅力在於其古風的旋律和平和的節奏。使用的樂器基於古代唐宋時代的制度。許多樂曲跨越時代地保存下來,今天仍然被廣泛演奏。特別是,在台灣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漢民族傳統音樂,2009年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

儒教、道教、佛教這三大思想體系也深刻影響了南管音樂。這些教義反映在樂曲的內容、形式,甚至演奏的場合和狀況。由於這種音樂在台灣的宗教儀式中也經常被使用,其文化重要性很高。

在南管音樂的演奏中,道家的陰陽五行思想得以體現。樂器間的和諧被重視,多種樂器逐一參與。特別是,歌唱使用閩南語的泉州方言,其中編織了獨特的節奏和旋律。南管的樂曲有「指」「曲」「譜」這三種主要形式,各自在特定的場景和目的下被演奏。

這種音樂的深度也可從古老的記譜法和歌詞中的閩南語古詞彙感受到。今天仍然在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被欣賞,並在全球華人社群中深受喜愛。

【注譯說明】

閩南地區:中國福建省的南部地區

閩南語:閩南地區使用的方言

絃管、南音、南樂:南管音樂的別名

康熙皇帝:清朝的皇帝

御前清客:由於南管音樂在康熙皇帝面前被演奏,而得名

儒教、道教、佛教:中國的三大思想體系

陰陽五行思想:用以解釋自然界和人間界事象的哲學框架

琵琶、洞簫、三絃、二絃:南管音樂使用的樂器

工尺譜:古老的記譜法

台灣的歷史背景〜熱蘭遮堡的建城400周年
 

台灣在漢人進出之前,就有許多先住民族居住。

16世紀前半,葡萄牙的船隻在經過台灣近海時,船員們偶然在水平線上「發現」了一座綠意盎然的島嶼。被這美麗風光所吸引的船員們,稱讚台灣為「Ilha Formosa(葡萄牙語中意為「美麗的島」)」。

由此,台灣以「福爾摩沙」的名稱在歐洲逐漸為人所知。

16世紀初頭,荷蘭和西班牙進入台灣。

1624年,荷蘭主要掌控了現今台南地區,而西班牙則在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一帶設立了據點。

荷蘭進行了與先住民的貿易,並傳播基督教,對台灣社會產生了影響。而西班牙的統治則被荷蘭在短期內結束。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掌握了台灣的統治。

鄭成功在荷蘭的熱蘭遮堡後,設立了承天府(行政府)作為他的基地,但突然去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鄭經接手鄭氏政權,迎來寧靖王 朱術桂,建立東寧王國,以台南為首都。
 

1683年至1895年的212年間,台灣被清朝佔領,最初被視為福建省的一部分。
1895年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始了日本的統治。
從1895年到1945年的50年間,台灣在日本統治下,近代的基礎設施和教育制度被引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經過戰後復興,至今經濟和文化都相當繁榮。

 

台南市將於2024年迎來赫蘭查城建城400周年,因此設立了特別委員會,市政府和國立成功大學合作,進行赫蘭查城(熱蘭遮城)和大員市鎮的調查研究和教育普及項目。​

bottom of page